石參
A+醫(yī)學(xué)百科 >> 藥品百科 >> 中藥百科 >> 石參 | 中藥圖典 |
石參 Shí Shēn |
|
---|---|
![]() |
|
別名 | 石豇豆、巖參 |
功效作用 | 清熱解毒;消腫止痛。主濕熱瀉痢;肺熱咳喘;跌打腫痛;流行性感冒;流行性乙型腦炎 |
英文名 | |
始載于 | |
毒性 | |
歸經(jīng) | |
藥性 | 平 |
藥味 | 苦 |
一。
俗名: 黃瓜參、白石參。
產(chǎn)地及產(chǎn)期:
在我國主要分布于西沙群島、海南島海域。
介紹:
一般體長25~30厘米,略呈橢圓形??谄诟姑?,有觸手20個。肛門偏于背面,周圍有5個石灰質(zhì)小齒。背面隆起光滑,有稀疏的管足。腹面平坦,管足排列成3縱帶,中間一帶較稀,排得較寬。體色變化較大,一般背面為黃褐色或紫褐色,并有許多灰白色不規(guī)則的橫斑,肛門周圍灰白色,腹面顏色較淺。
干品體長扁圓形。背部開膛。背部淺黑色,兩側(cè)下沿及腹部均為白色間帶黃色。無肉刺,背部有疣狀突起,腹部有粉狀石灰質(zhì)層。一般按單只重量分為三種規(guī)格。大的每500克15只,中的25只,小的50只以上。以體條完整、肉質(zhì)較厚、腹部石灰層薄、不破肚、無爛孔的為上品。
二。
(一)、石參的形態(tài)特征。
石參又俗稱石參莖,其學(xué)名為貓尾草,又稱貓尾射、布狗尾,為蝶形花科植物。直立亞灌木。莖和枝有短柔毛。單數(shù)羽狀復(fù)葉互生,小葉3-7片,有時9片;小葉片長圓形、卵狀披針形或卵形,長5-10cm,寬2-4cm,上面無毛或中脈略拔毛,下面有短柔毛;小葉柄長約2mm;葉柄長5-10cm,小托葉針狀;托葉長三角形?;ㄗ仙偁罨ㄐ蝽斏?,有緊密聚集的花,成長時長10-20cm,寬達(dá)2.5cm;花柄每2個在一起,彎曲如弓形,有毛,長的毛白色,短的毛頂端鉤狀;花萼裂片近相等;花冠蝶形,長約6mm;雄蕊10mm,單體。莢果2-4節(jié),扭曲重疊,有短柔毛,花柱長而彎曲。主根肥大,粗且長。常野生于山坡灌木叢邊,現(xiàn)多為栽培。
(二)、石參的價值。
(1)藥用價值?!氨庇腥藚?,南有石參”,可見石參之價值。石參全草含有黃酮甘、糖類和酵素及維生素。根具有助脾運化的功效,全草能涼血止血、清熱化痰,并有驅(qū)蟲作用。全草主治小兒疳積、小兒發(fā)育不良、脾結(jié)不開、咯血吐血、尿血便血、感冒咳嗽、胸部壓悶、瘧疾忽寒忽熱、血絲蟲病等。
(2)生態(tài)價值。石參耐貧瘠、干旱,根系發(fā)達(dá),適合不宜林地種植,能保持水土。石參根系有根瘤,具有固氮作用。建議在沙地、旱坡地上種植。在油茶幼林期間種石參,既能起保持水土的作用,又有經(jīng)濟(jì)收益。
(三)、石參的藥用?!?/p>
(1)石參的主要化學(xué)成分含黃胴甙,有清熱解毒、止血、消痛之功效。對治咳嗽、肺痛、吐血、咯血、尿血、脫肛、子宮下垂、腫毒、胃炎及十二指腸潰瘍均有一定療效。《本草綱目》記載石參根:溫補(bǔ)腎陽、滋陰、清肝去濕,對失眠、多夢有一定療效。
(2)用石參根作湯料,風(fēng)味獨特,甘醇清香,令人食后回味無窮,常飲可治勞累過度、腰腿酸痛等。
烹調(diào)方法:先將肉類飛水,然后加入湯料,大火煲開后用文火煲1.5-3小時,落鹽調(diào)味即,適合3-5人享用。
|
關(guān)于“石參”的留言: | ![]() |
目前暫無留言 | |
添加留言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