足菌腫

跳轉到: 導航, 搜索
Bkgly.jpg

足菌腫(mycetoma),由真菌放線菌引起的一種罕見的慢性肉芽腫性疾病。多見于足部。侵犯皮膚、皮下組織、肌肉、筋膜,甚至骨骼。形成許多竇道及瘺管,從瘺管排出膿液,膿液中有病原體集結形成的帶有各種色素的顆粒。久治不愈,遷延多年,往往要截肢,也可侵犯手、膝和陰囊等處。1942年英國軍醫(yī)在印度馬杜拉地區(qū)發(fā)現赤足行走者的足部患有此病,稱為馬杜拉足,后稱馬杜拉真菌病。本病系植物體上或土壤中的病原體侵入足部傷口引起的感染,主要流行于熱帶和亞熱帶地區(qū)。

目錄

病原體

較常見的是足菌腫馬杜拉菌、甄氏外瓶霉、博伊德氏假性阿利舍利菌、頭孢霉和曲霉等真菌和巴西諾卡氏菌、星形諾卡氏菌等放線菌,主要是需氧放線菌。

臨床表現

病原體從傷口進入皮下之后,經過較長的潛伏期,在原外傷部位出現皮下結節(jié),結節(jié)增大、變軟、破潰,排出膿液,膿液中含有小米粒大小或更小的不同色澤的顆粒,一般為圓形,顆粒由真菌或放線菌的菌絲團塊組成,外面包繞一層嗜酸性染色物質,可能是抗原抗體復合物,抗真菌藥不易透入。小的顆粒還可被淋巴帶到其他部位,病原體在該處繼續(xù)生長繁殖,造成在皮損周圍發(fā)生多數類似的結節(jié),可互相融合。皮損有很深的瘺管。皮損增多,患部腫大變形。損害可侵入深部組織達到骨骼,引起骨質破壞骨質增生,形成一個腫脹假性腫瘤樣改變。

診斷

在膿液中或組織病理切片中找到顆粒,并作涂片檢查或培養(yǎng)有助于診斷。真菌容易培養(yǎng),放線菌則較難,因為有許多細菌合并存在,因此,必須用水多次沖洗顆粒,然后再接種。臨床表現結合實驗室檢查,排除相似的疾病,如腫瘤、骨髓炎等,即可確診。

治療

放線菌引起者,可用磺胺、抗生素等長期治療,一般可以治愈。真菌引起者,多數要手術切除或截肢。近來有報告,用伊特拉康唑治療有效。

關于“足菌腫”的留言: Feed-icon.png 訂閱討論RSS

目前暫無留言

添加留言

更多醫(yī)學百科條目

個人工具
名字空間
動作
導航
推薦工具
功能菜單
工具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