菰米

跳轉(zhuǎn)到: 導航, 搜索

菰米
Gū Mǐ
別名 雁膳、菰粱、安胡、蔣實、茭米、黑米、雕胡米、雕菰、茭白子、菰實
功效作用 除煩止渴;和胃理腸。主心煩;口渴大便不通;小便不利小兒泄瀉
英文名 fruit of Fewflower Wildrice
始載于 本草經(jīng)集注
毒性 無毒
歸經(jīng) 胃經(jīng)大腸經(jīng)
藥性
藥味

中藥大辭典》:菰米

【出處】 《本草經(jīng)集注》

【拼音名】 Gū Mǐ

【別名】 雁膳(《管子》),菰粱(《楚辭》),安胡(《七發(fā)》),蔣實(《楚辭》王逸注),茭米(孫炎),黑米(《杜工部集》),雕胡米(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),雕菰(《綱目》),茭白子(《江蘇植藥志》)。

【來源】 為禾本科植物果實。9~10月,果實成熟后采取,搓去外皮,揚凈,曬干。

【生境分布】 產(chǎn)江蘇等地。

【性狀】 干燥的果實,呈圓柱形,長1~1.5厘米,直徑1~2毫米,兩端漸尖,表面棕褐色,有1條因稃脈擠壓而形成的溝紋,腹面從基部至中部有一條弧形的因胚體突出而形成的脊紋,脊紋二側(cè)微凹下,長至0.6厘米。折斷面灰白色,富有油質(zhì),質(zhì)堅硬而脆。氣微弱,味微甘。以子粒飽滿、無蛀者為佳。

化學成份】 穎果含蛋白質(zhì)1.2%、脂肪油0.1%、碳水化物2.8%、灰分0.5%。

【性味】 ①《本草拾遺》:"性冷。"

②《綱目》:"甘,冷,無毒。"

歸經(jīng)】 《本草撮要》:"入手、足陽明經(jīng)。"

【功效與作用】 ①《本草拾遺》:"止渴。"

②《綱目》:"解煩熱,調(diào)腸胃。"

③《中國主要植物圖說.禾本科》:"治心臟病等,或作利尿劑。"

【用法用量】 內(nèi)服:煎湯,3~5錢。

【摘錄】 《中藥大辭典》

《中華本草》:菰米

【出處】 出自《本草經(jīng)集注》

【拼音名】 Gū Mǐ

【英文名】 fruit of Fewflower Wildrice

【別名】 雁膳、菰粱、安胡、蔣實、茭米、黑米、雕胡米、雕菰、茭白子、菰實

【來源】 藥材基源:為禾本科植物菰狐的果實。

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Zizania caduciflora (Turcz.) Hand.- Mazz.

采收和儲藏:9-10月,果實成熟后采取,搓去外皮,揚凈,曬干。

【原形態(tài)】 菰,多年生草本,常有根莖。稈直立,高90-180cm。葉鞘肥厚,長于節(jié)間,基部者常有橫脈紋;葉舌膜質(zhì),略成三角形,長達15mm;葉片扁平而寬廣,表面粗糙,背面較光滑,長30-100cm,寬10-20mm。圓錐花序大型,長30-60cm,分枝多簇生,開花時上舉,結(jié)果時開展;雄小穗長0-15mm兩側(cè)多少壓扁,常帶紫色,常著生于花序下部開展或上繁榮昌盛的分枝上,脫節(jié)于小穗柄上,惟其柄較細弱;穎退化不見;外稃先端漸尖或有短尖頭,并有5脈,厚紙質(zhì);花藥6-9mm;雌小穗長15-25mm,外稃有芒長15-30mm,內(nèi)稃與外稃同質(zhì),常均有3脈,為外稃所緊抱;雄花中有6枚發(fā)育雄蕊。穎果圓柱形,長約10mm?;ā⒐谇锛?。

【生境分布】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為湖沼水塘內(nèi)的栽培作物。

資源分布:分布于我國南北各地。

【性狀】 干燥的果實,呈圓往形,長1-1.5cm,直徑1-2mm,兩端漸尖,表面棕褐色,有1條因稃脈擠壓而形成的溝紋,腹面從基部至中部有一條弧形的因胚體突出而形成的脊紋,脊紋二側(cè)微凹下。長至0.6cm。折斷面灰白色,富有油質(zhì),質(zhì)堅硬而脆。氣微弱,味微甘。以子粒飽滿、無蛀者為佳。

【化學成份】 穎果含蛋白質(zhì)1.2% 、脂肪油0.1% 、碳水化物2.8% 、灰分0.5%。

【藥理作用】 菰米對血壓上繁榮昌盛有抑制傾向,對于中風(腦血管障礙)有中等程度預防作用。尚可改善補體效價,增強機體免疫力,使激素?;龠M糖代謝等,急性毒性試驗表明,菰米無論口服或皮下注射,都安全無毒。

【性味】 味甘;性寒

【歸經(jīng)】 胃;大腸經(jīng)

【功效與作用】 除煩止渴;和胃理腸。主心煩;口渴;大便不通小便不利;小兒泄瀉

【用法用量】 內(nèi)服:煎湯,9-15g。

【各家論述】 1.《本草拾遺》:止渴。

2.《綱目》:解煩熱,調(diào)腸胃。

3.《中國主要植物圖說.禾本科》:治心臟病等,或作利尿劑。

【摘錄】 《中華本草》

關(guān)于“菰米”的留言: Feed-icon.png 訂閱討論RSS

目前暫無留言

添加留言

更多醫(yī)學百科條目

個人工具
名字空間
動作
導航
推薦工具
功能菜單
工具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