鹽匏藤果
A+醫(yī)學百科 >> 藥品百科 >> 中藥百科 >> 鹽匏藤果 | 中藥圖典 |
鹽匏藤果 Yán Páo Ténɡ Guǒ |
|
---|---|
別名 | 羊奶子果 |
功效作用 | 澀腸止痢。主腸炎;痢疾 |
英文名 | |
始載于 | |
毒性 | |
歸經(jīng) | |
藥性 | 平 |
藥味 | 酸 |
【拼音名】 Yán Páo Ténɡ Guǒ
【別名】 羊奶子果。
【來源】 藥材基源:為胡頹子科植物披針葉胡頹子Elaeagnus lanceo-lata Warb.的果實。
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Elaeagnus lanceolata Warb.
采收和儲藏:4-5月采收成熟的果實,曬干。
【原形態(tài)】 披針葉胡頹子 常綠灌木,高約4m。幼枝密被銀白色和淡黃褐色鱗片。單葉互生;葉柄長5-7mm,黃褐色;葉片革質(zhì),披針形或橢圓狀披針形,長5-14cm,寬1.5-3.6cm,先端漸尖,基部圓形,稀闊楔形,全緣反卷;側(cè)脈8-12對,與中脈開展成45度角,網(wǎng)狀脈在上面不明顯?;ǖS白色,下垂,常3-5朵簇生于葉腋短小枝上;花梗長3-5mm;花被筒圓形,長5-6mm,裂片4,寬三角形;雄蕊4,花絲極短或無;花柱直立,幾無毛或疏生極少數(shù)星狀柔毛。果實橢圓形,長12-15mm,密被褐色或銀白色鱗片,成熟時紅黃色,花期8-10月,果期翌年4-5月。
【生境分布】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600-2500m的山地林中或林緣。
資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及陜西、甘肅、湖北、湖南、廣西等地。
【性味】 酸;平
【用法用量】 內(nèi)服:煎湯,9-15g。
【摘錄】 《中華本草》
|
出自A+醫(yī)學百科 “鹽匏藤果”條目 http://m.timberreclaimed.com/w/%E7%9B%90%E5%8C%8F%E8%97%A4%E6%9E%9C 轉(zhuǎn)載請保留此鏈接
關于“鹽匏藤果”的留言: | 訂閱討論RSS |
目前暫無留言 | |
添加留言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