楓香樹皮

跳轉(zhuǎn)到: 導(dǎo)航, 搜索

楓香樹皮
Fēnɡ Xiānɡ Shù Pí
別名 楓皮、楓香木皮
功效作用 除濕止瀉;祛風(fēng)止癢。主泄瀉;痢疾;大風(fēng)癩瘡;癢疹
英文名 Bark of Beautiful Sweetgum
始載于 唐本草
毒性 小毒
歸經(jīng) 腎經(jīng)、大腸經(jīng)
藥性
藥味

中藥大辭典》:楓香樹皮

【出處】 《唐本草

【拼音名】 Fēnɡ Xiānɡ Shù Pí

【別名】 楓皮(《本草拾遺》),楓香木皮(《綱目》)。

【來源】 為金縷梅科植物楓香樹皮

【性味】 ①《唐本草》:"辛,平,有小毒。"

②《本草拾遺》:"性澀。"

【功效與作用】 治泄瀉痢疾,大風(fēng)癩瘡。

①《唐本草》:"主水腫,下水氣,煮汁用之。"

②《本草拾遺》:"止水痢。"

③《日華子本草》:"止霍亂。刺風(fēng)、冷風(fēng),煎湯浴之。"

【用法用量】 內(nèi)服:煎湯,1~2兩。外用:煎水洗或研末調(diào)敷。

【附方】 ①治水瀉水?。簵飨隳酒ぜ屣?。(《本草匯言》)

②治大風(fēng)癩瘡:楓香木皮,燒存性,和輕粉等分,為細(xì)末,麻油調(diào)搽。(《本草匯言》)

【各家論述】 《本草拾遺》:"楓皮,本功外,性澀,止水痢。蘇云下水腫,水腫非澀藥所療,蘇為誤爾。又云有毒,轉(zhuǎn)明其謬。水煎止下痢為最。"

【摘錄】 《中藥大辭典》

《中華本草》:楓香樹皮

【出處】 出自《唐本草》。

【拼音名】 Fēnɡ Xiānɡ Shù Pí

【英文名】 Bark of Beautiful Sweetgum

【別名】 楓皮、楓香木皮。

【來源】 藥材基源:為金縷梅科植物楓香樹Liquidambar formosana Hance的皮。

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Liquidambar formosana Hance

采收和儲藏:四季均可剝?nèi)淦ぃ磧?,曬干或烘干?/p>

【原形態(tài)】 楓香樹 落葉喬木,高20-40m。樹皮灰褐色,方塊狀剝落。葉互生;葉柄長3-7cm;托葉線形,早落;葉片心形,常3裂,幼時及萌發(fā)枝上的葉多為掌狀5裂,長6-12cm,寬8-15cm,裂片卵狀三角形或卵形,先端尾狀漸尖,基部心形,邊緣有細(xì)鋸齒,齒尖有腺狀突?;?a href="/w/%E5%8D%95%E6%80%A7" title="單性">單性,雌雄同株,無花被;雄花淡黃綠色,成葇荑花序再排成總狀,生于枝頂;雄蕊多數(shù),花絲不等長;雌花排成圓球形的頭狀花序;萼齒5,鉆形;子房半下位,2室,花柱2,柱頭彎曲。頭狀果序圓球形,直徑2.5-4.5cm,表面有刺,蒴果有宿存花萼和花柱,兩瓣裂開,每瓣2淺裂。種子多數(shù),細(xì)小,扁平?;ㄆ?-4月,果期9-10月。

【生境分布】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山地常綠闊葉林中。

資源分布:分布于秦嶺及淮河以南各地。

【性狀】 性狀鑒別 干皮呈板片狀,長20-40cm,厚0.3-1cm。外表面灰黑色,栓皮易呈長方塊狀剝落,有縱槽及橫裂紋;內(nèi)表面淺黃棕色,較平滑。質(zhì)硬脆,易折斷,斷面纖維性。氣清香,味辛、微苦澀。

化學(xué)成份】 楓香樹皮含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與水晶蘭甙(monotropein)。

【藥理作用】 楓香樹脂及其揮發(fā)油體外實驗可使兔血栓長度縮短和重量(濕重和干重)減輕,在體實驗顯示可明顯抑制大鼠血栓形成;試管法實驗表明可明顯提高纖溶酶活性,顯著提高血小極內(nèi)cAMP含量。表明楓香樹脂及其揮發(fā)油抗血栓作用與促進(jìn)纖溶活性和提高血小板cAMP有關(guān),并提示揮發(fā)油可能是楓香樹脂的主要成分。

【性味】 辛;微;平

歸經(jīng)】 腎;大腸經(jīng)

【功效與作用】 除濕止瀉祛風(fēng)止癢。主泄瀉;痢疾;大風(fēng)癩瘡;癢疹

【用法用量】 內(nèi)服:煎湯,鮮品30-60g。外用:適量,煎水洗;或研未調(diào)敷。

【各家論述】 1.《本草拾遺》:楓皮,本功外,性澀,止水痢。蘇云下水腫,水腫非澀藥所療,蘇為誤爾。又云有毒,轉(zhuǎn)明其謬。水煎止下痢為最。

2.《唐本草》:主水腫,下水氣,煮汁用之。

3.《日華子本草》:止霍亂。刺風(fēng)、冷風(fēng),煎湯浴之。

【摘錄】 《中華本草》

關(guān)于“楓香樹皮”的留言: Feed-icon.png 訂閱討論RSS

目前暫無留言

添加留言

更多醫(yī)學(xué)百科條目

個人工具
名字空間
動作
導(dǎo)航
推薦工具
功能菜單
工具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