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或無定律
| A+醫(yī)學百科 >> 全或無定律 |
全或無定律 all-or-none law,all or nothing law
亦稱悉無律。由鮑迪奇(H.P.Bowditch,1871)根據(jù)蛙的心臟實驗首先提出的,即當所加刺激較弱時,心臟上看不到任何反應(yīng),當刺激超過一定強度(閾)時,便引起一定的收縮,再增強刺激強度,則并不引起更大的收縮。也就是說根據(jù)刺激的強或弱只能產(chǎn)生收縮或不收縮兩種反應(yīng),收縮的大小并不隨刺激的增強或減弱而發(fā)生改變,稱為全或無定律,換句話說就是閾上刺激常引起極大收縮。后來,盧卡斯、普拉特和艾森貝格(K.lucas、F.H.Pratt、J.PEisenbcrger)發(fā)現(xiàn)這個定律也適用于骨骼肌纖維;艾德里安(E.D.Adrian)及其他學者證實在神經(jīng)纖維的興奮過程中也有同樣的定律性。但作為纖維集合體的整塊肌肉或神經(jīng)干,在給以強弱不同的刺激時,因纖維的閾值不同,參與興奮的纖維數(shù)目不一樣,因此不服從這個定律。平滑肌纖維是否也服從全、無定律尚不清楚,在變形蟲那樣低等生物的運動中不服從這個定律的也很多。威沃倫(M.Verworn)曾把服從此定律的興奮系統(tǒng)名為等興奮系,不服從的名為不等興奮系。
出自A+醫(yī)學百科 “全或無定律”條目 http://m.timberreclaimed.com/w/%E5%85%A8%E6%88%96%E6%97%A0%E5%AE%9A%E5%BE%8B 轉(zhuǎn)載請保留此鏈接
| 關(guān)于“全或無定律”的留言: | |
|
目前暫無留言 | |
| 添加留言 |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