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礎檢驗學/嗜堿性粒細胞計數(shù)
醫(yī)學電子書 >> 《臨床基礎檢驗學》 >> 血液學檢查 >> 血液一般檢查 >> 白細胞檢查 >> 嗜堿性粒細胞計數(shù) |
臨床基礎檢驗學 |
|
|
嗜堿性粒細胞胞質中含有大小不等的嗜堿性顆粒,這些顆粒中含有豐富的組按、肝素,后者可以抗血凝和使血脂分散,而組按則可改變毛細血管的通透性,它反應快而作用時間短,故又稱快反應物質。顆粒中還含有緩慢作用物質,它可以改變血管和通透性,并使平滑肌收縮,特別是使支氣管的平滑肌收縮而引起的哮喘。近年來已證實嗜堿性粒細胞參與特殊的免疫反應,即第三者型變態(tài)反應。
[方法學評價] 嗜堿性粒細胞數(shù)量很少,通常僅占白細胞的1/200~1/300。在一般白細胞分類計數(shù)中很難見到。自1953年Moore首次報告直接計數(shù)法以后對嗜堿性粒細胞在外周血變化的臨床意義才逐漸了解。目前常用方法有兩種。即甲苯胺痔支(Cooper法)和中性紅法(shelley法)。
此二種方法操作步驟完全相同,即分別用甲苯胺蘭稀釋液或中性紅稀釋液將血液稀釋一定倍數(shù),同時破壞紅細胞并使嗜堿性細胞分別染成紫紅色或紅色。然后滴入細胞計數(shù)盤,計數(shù)一定范圍內嗜堿性粒細胞數(shù),即可直接求得每升血液中嗜堿性粒細胞數(shù)。
[參考值] (0.02~0.05)×109/L
[臨床意義]
1.增多:常見于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、真性紅細胞增多癥、粘液星水腫、潰瘍性結腸炎、變態(tài)反應、甲狀腺功能減退等。
2.減少:見于速發(fā)型變態(tài)反應(蕁麻疹、過敏性休克等)、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及糖皮質激素過量、應激反應(心肌梗死、嚴重感染、出血等)、甲狀腺功能亢進癥、庫欣綜合癥等。
在臨床上嗜堿性粒細胞計數(shù),常用于慢性粒細胞白血病與類白血病反應的鑒別和觀察變態(tài)反應。
嗜酸性粒細胞計數(shù) | 單核細胞計數(shù) |
出自A+醫(yī)學百科 “基礎檢驗學/嗜堿性粒細胞計數(shù)”條目 http://m.timberreclaimed.com/w/%E5%9F%BA%E7%A1%80%E6%A3%80%E9%AA%8C%E5%AD%A6/%E5%97%9C%E7%A2%B1%E6%80%A7%E7%B2%92%E7%BB%86%E8%83%9E%E8%AE%A1%E6%95%B0 轉載請保留此鏈接
關于“基礎檢驗學/嗜堿性粒細胞計數(shù)”的留言: | 訂閱討論RSS |
目前暫無留言 | |
添加留言 |